WANG Zhi-Xin

CV in Chinese

博士生导师,197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 1988年获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理学博士学位,1989-1991美国康乃尔大学化学系,博士后。1991 -1993美国北达科他州立大学生化系,研究助理。1993年晋升为研究员, 。1995年3月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副所长。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兼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生物化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科学》杂志编委, 北京市学位委员会委员,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研究方向:
分子酶学及蛋白质化学

过去的主要工作与获得的成果:
(1)创造性地将统计力学应用于酶学研究,对所有非解离聚合的别构酶模型给出了统一的理论框架,解决了二十多年来用热力学方法一直没有解决的问题。(2)系统地研究了酶的抑制、激活作用机制及动力学,为发展和完善酶活性不可逆抑制动力学的理论体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重视。(3)提出了一个确定蛋白质与配体结合化学计量和解离常数的新方法。这一方法在理论上比传统的分光光度滴定方法更为严格,适用性更广,为发展和设计新的自动滴定仪器奠定了理论基础。首次给出了描述竞争性配体置换实验和三位点集合模型的解析表达式。(4)解决了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用严格的统计学方法给出了蛋白质折叠类型总数仅为650种左右的估计。

王志新已在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大于1的国际重要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50篇,其中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的论文37篇。他曾获1990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曾荣获第二届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第三届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一等奖; 1994年度批准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获第四届香港"求是奖"中的"杰出青年学者 奖";199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



主要研究内容:
1、 蛋白质折叠和去折叠的研究 六十年代初,Anfinsen首次提出蛋白质三级结构形成的所必需信息都包含在其氨基酸序列中,但时至今日人们还未能确切地了解蛋白质折叠的复杂机制。我们将运用多种稳态或动力学方法研究几种小蛋白质的折叠和去折叠过程,以期对蛋白质折叠有更好的认识。

2、 酶活性不可逆修饰动力学

酶活力抑制动力学的研究不仅对于阐明酶的作用机制、代谢途径、代谢调节等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而且在应用领域,如药理学、毒理学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1965年,邹承鲁教授对单底物不可逆抑制动力学进行了系统的理论研究。酶活力不可逆抑制的底物反应动力学通过连续监测酶活力变化确定酶的失活速度常数,可以较简单地了解底物对酶失活的影响。与传统方法相比,底物反应法具有更易操作和适用于快速反应等优点。我们将应用这一方法研究酶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动力学,抗原-抗体相互作用动力学,进一步扩展该方法的适用范围。

3、 蛋白质结构预测

遗传信息由DNA到RNA再到蛋白质的过程,是分子生物学研究的中心,通常称之为中心法则。而以一定氨基酸序列顺序排列的多肽链是如何形成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分子,仍是分子生物学中心法则中目前还没有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开展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和蛋白质折叠类型预测方面的研究。



培养研究生情况:
已培养博士生3名;在读博士生2名,硕士生3名。